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上元节(元宵节)夜宿朋友杨原诚家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比京城与通州的不同景象,流露出对故乡和亲友的思念。
前四句写景:
1. 从京城向东望去是一片平坦原野,远处雾霭中的野草与淡淡的晴空相映成趣。用"杳杳""淡淡"叠词营造朦胧美感。
2. 接着用两个生动比喻:风卷尘土像羊角般旋转,河面未完全融化的薄冰像鸭头绿的水波。这两个比喻既形象又带着初春的寒意。
后四句抒情:
1. 虽然独居异乡,但有酒可饮,春意已足以让人沉醉。当地小市没有张灯结彩的热闹,但月光自然明亮。这两句透露出随遇而安的豁达。
2. 最后笔锋一转,想起此刻故乡亲友们正在花树下吹笙赏月的温馨场景。"玉人"指美好的人,可能是家人或挚友。这个回忆与眼前冷清的异乡夜景形成鲜明对比,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全诗妙在:
- 用"羊角""鸭头"等生活化比喻让景物活灵活现
- 通过"有酒无灯"的对比体现随性洒脱
- 结尾突然插入的故乡画面,让思念之情更显深刻
- 通篇语言清新自然,像在跟读者聊天般娓娓道来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