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作二首 其二
日出起盥栉,振衣入道场。
寂然无他念,但对一炉香。
日高始就食,食亦非膏粱。
精粗随所有,亦足饱充肠。
日午脱巾簪,燕息窗下床。
清风飒然至,卧可致羲皇。
日西引杖屦,散步游林塘。
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
日入多不食,有时唯命觞。
何以送闲夜,一曲秋霓裳。
一日分五时,作息率有常。
自喜老后健,不嫌闲中忙。
是非一以贯,身世交相忘。
若问此何许,此是无何乡。
寂然无他念,但对一炉香。
日高始就食,食亦非膏粱。
精粗随所有,亦足饱充肠。
日午脱巾簪,燕息窗下床。
清风飒然至,卧可致羲皇。
日西引杖屦,散步游林塘。
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
日入多不食,有时唯命觞。
何以送闲夜,一曲秋霓裳。
一日分五时,作息率有常。
自喜老后健,不嫌闲中忙。
是非一以贯,身世交相忘。
若问此何许,此是无何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人悠闲自在的日常生活,通过一天中五个时段的安排,展现了淡泊宁静、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
全诗以时间为线索,用"日出、日高、日午、日西、日入"五个时间节点串联起一天的生活:
1. 清晨整理衣冠去佛堂静修,只对着香炉静心
2. 简单吃顿粗茶淡饭就心满意足
3. 午休时感受清风,惬意得像上古隐士
4. 下午散步、喝茶、吟诗,享受生活雅趣
5. 晚上偶尔小酌,用音乐陪伴夜晚
诗人通过这些生活细节传递出三重人生智慧:
首先是对简单生活的满足 - 吃粗粮、睡午觉、散步这些小事都能带来快乐,说明幸福不在于物质多寡。
其次是规律生活的美好 - 每天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这种有序让心灵安定。
最重要的是超脱的人生态度 - 忘记世俗是非,达到身心和谐的状态。最后"无何乡"的比喻,正是对这种无忧无虑生活的诗意总结。
整首诗就像一幅水墨画,用简朴的语言勾勒出令人向往的晚年图景,告诉读者:真正的幸福,就藏在这些平凡的日常中。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