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一百一十年祭(二○○四年)

灵舟竟禦白波归,半捲龙旗分敌围。
鲲久病鳍犹击水,鸥虽折翮亦鸣徽。
安从贝阙求沉剑,直上长城祀血衣。
山作尊兮海为酒,百年清泪一时飞。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甲午海战110周年为背景,用生动的意象表达了悲壮与不屈的民族精神。

前两句用"灵舟"(战舰)和"半捲龙旗"的画面,描绘了北洋水师在劣势中突围的惨烈场景。"白波"象征无情的海浪,也暗示战争的残酷。三四句用"病鳍的鲲"(受伤的大鱼)和"折翅的海鸥"比喻受损的战舰,即使受伤也要搏击海浪、发出不屈的鸣叫,展现了中国军人宁死不屈的气节。

五六句转向现实:无法从海底找回沉没的宝剑(指战败的遗憾),只能在长城上祭奠血染的军装。这里把长城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表达对英烈的追思。最后两句最为震撼:把高山当作酒杯,大海化作酒水,用这样豪迈的方式祭奠先烈。"百年清泪"既指百年来人们怀念的泪水,也包含对历史教训的深刻反思。

全诗用大海、鲲鹏等宏大意象,把悲壮的历史事件转化为具有神话色彩的画卷,既痛惜失败,又歌颂气节,最后在悲怆中升华出振奋人心的力量。这种将个人情感与民族记忆融合的写法,让历史事件有了打动人心的艺术魅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