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
履高若低隐乍现,障近成远东疑西。
城郭台观举彷佛,蜃楼海市非人为。
或如王母降玉辇,或如木公驻葆旗。
张公五里裴三里,鸴鸠何异榆枋枝。
日中雰郁倏归岫,千岩万岭明偨池。
旋觉皮衣著体暖(塞山雾后必晴而暖),生风耳后花骢驰。
偏伍弥缝有节制,曾无一骑隍中迷。
南人行船北人马,有能不能难强其。
肩舆得得来翰苑⑴,纵观卒愕相嗟咨。
尔亦何必相嗟咨,为吾走笔为新诗。
现代解析
这首诗《雾》描绘了一场奇幻的山间雾景,用生动的比喻和画面感展现了雾气带来的朦胧美与变化无常。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雾中奇景(前八句)
诗人用夸张的想象描写雾气笼罩山野的景象:
- 山雾像"白棉"填满山谷,又像会移动的帷幕,让人分不清高低远近("履高若低""障近成远")。
- 雾气中的城楼、高台若隐若现,如同海市蜃楼("蜃楼海市非人为"),又像神话中的西王母驾着玉车降临,或像木公(传说中的树神)举着旗帜驻守。
- 用"张公五里裴三里"的典故(传说二人能目测距离)调侃雾气中连距离都难以判断,斑鸠停在榆树枝头都显得神秘莫测。
第二部分:雾散天晴(中间六句)
- 正午时分雾气突然消散("日中雰郁倏归岫"),千山万岭在阳光下如明镜般清澈。
- 身体感到暖意(塞山雾后必晴的规律),耳边似有风吹花落的马蹄声。
- 特别提到雾气虽浓却有"节制"——没有旅人真正迷路,暗示自然的神秘中暗含规律。
第三部分:观雾感悟(最后六句)
- 对比南方人擅行船、北方人擅骑马,说明各有所长不可强求(暗喻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 诗人坐着轿子来到翰林院,同僚们对这场雾惊叹不已,他却笑答:"何必惊讶?让我为你们写下这首新诗吧!"
- 结尾的洒脱态度,把奇幻的雾景升华为艺术创作,体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捕捉。
诗歌魅力:
1. 比喻新奇:把雾比作白棉、移动的帷幕、神仙仪仗,充满童话般的想象力。
2. 画面感强:从浓雾障目到云开雾散,如同观看一场延时摄影。
3. 哲理暗藏:在描写奇幻景象的同时,暗示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既要欣赏未知之美,也要相信规律。
全诗就像一幅水墨动画,既有"雾里看花"的诗意,又有"守得云开"的畅快,最后落笔成诗的潇洒,更让这场雾成为了永恒的艺术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