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行寄南城郑应尼是庚戍同年进士榜下一别三十二年矣
白头种菜犹昔人,紫陌看花想前度。
就中最爱郑南城,缓带轻衣太瘦生。
七言诗句推渠帅,千佛名经独老成。
连镳未几忽星散,中外差池不相见。
君因忤物坐迍邅,我缘钩党遭涂炭。
怀袖消沉字几年,长干风月总堪怜。
白夹风流乐府在,青楼薄倖教坊传⑴。
即今天下兵尘满,年少儿郎死枢筦。
武陵彤弓命未反,括苍铁衣血新浣(武陵枢相括苍司马皆同榜少年生也)。
功名熏灼竟如何,红粉黄沙不较多。
游人尚酹湘兰墓,子弟争翻白练歌。
不若与君赢得在,瞪目支颐看流辈。
且将分鹿付覆蕉,莫以亡羊笑博簺。
吴门仙治近麻姑,莫谓旴江道路纡。
若逢鸟爪经过便,还寄丹沙问讯余。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怀念老友郑应尼的深情之作,用平实的语言道出了人生无常、友谊珍贵的感慨。全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千佛名经独老成")
诗人感叹人生就像匆匆过客,转眼就从少年到了白头。他回忆起当年在京城看花的时光,特别提到好友郑应尼——一个穿着随意、身材清瘦却才华横溢的人,写七言诗是公认的高手,在同年进士中显得格外成熟稳重。这里用"缓带轻衣""太瘦生"等生活化描写,让一个洒脱文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部分("连镳未几忽星散"到"青楼薄倖教坊传")
讲两人分别后的遭遇:因为官场斗争,耿直的朋友仕途不顺,诗人自己也受牵连遭难。"怀袖消沉字几年"暗示多年未通音信,只能在南京(长干)的风月场所听到朋友写的诗词还在传唱。这里用"白夹风流""青楼薄倖"的对比,既写朋友作品的生命力,也暗含对世事变迁的唏嘘。
第三部分("即今天下兵尘满"到"子弟争翻白练歌")
笔锋转向残酷现实:当年同榜的年轻才俊,有的战死沙场("死枢筦""血新浣")。诗人用强烈对比——功名富贵转眼成空,红粉佳人终化黄沙,只有像歌妓马湘兰的墓前还有人祭奠,说明世俗的成败得失其实微不足道。
最后部分("不若与君赢得在"到结尾)
诗人劝慰老友也安慰自己:比起那些逝去的人,能活着相守就是幸运。用"瞪目支颐看流辈"的生动神态,表达超然旁观的态度。最后四句像是家常话:听说你要去江西,要是遇到仙人(暗指有机会),别忘了给我捎个信。在调侃中藏着对重逢的期待,透出历经沧桑后的豁达。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用"种菜白头""看花前度"等日常场景串联人生历程,避免空洞说教
2. 对朋友的描写有血有肉,连"太瘦生"这样的口语化用词都显得亲切
3. 把战乱、死亡等沉重话题与青楼传唱、仙人传说交织,形成人生悲喜剧的独特视角
4. 结尾的"还寄丹沙问讯余"看似荒诞,实则用幽默化解了三十多年离别的苦涩
这种将深沉感慨转化为生活化表达的能力,正是古代文人诗歌最打动人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