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山中后社韵一首

君家文曜授翁诗,椿老还如窦有仪。
枕膝固应传已久,趋庭岂待问方知。
山中香火留吟处,殿下云屏有隔时。
愧我衰残谁伴侣,但寻莲社守禅规。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者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语言平实却充满温情。

首联提到“君家文曜授翁诗”,意思是朋友家中有长辈传授诗文,像椿树(象征长寿)一样德高望重,堪比古代贤人窦仪的风范。这里用椿树和窦仪的典故,赞美老者学识渊博、品德高尚。

颔联“枕膝固应传已久,趋庭岂待问方知”是说,老者的学问和家风早已通过言传身教延续下来,子女们从小耳濡目染,不必特意询问就能明白道理。这两句体现了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强调长辈对后辈的影响。

颈联转到山中生活,“山中香火留吟处,殿下云屏有隔时”描绘了老者隐居山林的场景:他在寺庙香火旁吟诗,偶尔也会因云遮雾绕而与尘世隔绝。这里既有超脱世俗的闲适,也暗含一丝孤独。

尾联“愧我衰残谁伴侣,但寻莲社守禅规”是诗人的自叹:惭愧自己年老体衰,没有知己相伴,只能去佛寺(莲社)遵守清规,寻求心灵的安宁。最后两句流露了晚年孤寂之感,但也展现了诗人向佛门寻求解脱的淡泊心态。

全诗通过家庭传承、隐居生活和禅修追求,展现了一位智者的晚年图景,既有对学问家风的珍视,也有对孤独衰老的坦然,语言朴素却意境深远。

林希逸

福州福清人,字肃翁,号竹溪、庸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善画能书,工诗。淳祐中,为秘书省正字。景定中,迁司农少卿。官终中书舍人。有《易讲》、《考工记解》、《竹溪稿》、《鬳斋续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