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梁彦国别筑西山赋此寄怀四首 其四

瑶蛮既荡灭,两山净如扫。
是处禾黍场,无复豺狼道。
奕奕司马公,殚猷赞鸿造。
风景古来无,吾迹恨不到。
美人恣遨游,于此事幽讨。
几度赋登高,与谁寻瑶草。
白发予垂耳,性痴慕高蹈。
杖策苦无力,安得从所好。
扁舟泊嵩台,待君歌浩浩(以上明张邦翼《岭南文献》卷二六)。

现代解析

这首《闻梁彦国别筑西山赋此寄怀四首·其四》是明代诗人张邦翼写给友人梁彦国的诗,表达了对友人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自己年老力衰的感慨。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我们可以分几个层次来理解:

1. 前四句:描绘友人隐居地的宁静美好
诗人用"瑶蛮既荡灭"(蛮族已被平定)、"两山净如扫"形容西山环境清净,和平安宁。这里不再是豺狼出没的荒野,而是种满庄稼的田园,暗示友人选择了一个远离纷争的世外桃源。

2. 中间六句:赞美友人的隐居生活
"奕奕司马公"(精神焕发的梁彦国)在这里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美景。诗人反复表达羡慕:"吾迹恨不到"(遗憾自己不能去)、"美人恣遨游"(羡慕友人自由漫游)。友人能在此幽静处探讨人生真谛,而自己只能通过诗歌想象他登高采药(瑶草)的闲适生活。

3. 后六句:抒发自己年老无力的遗憾
诗人用"白发垂耳"形象地写出自己衰老,虽然心里仍向往隐居("性痴慕高蹈"),但体力不支("杖策苦无力")。最后两句尤为动人:他幻想乘着小船停泊在嵩台,等待友人高歌——这个等待的姿态,既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也暗含着自己可能永远无法实现愿望的惆怅。

全诗核心魅力
通过对比友人潇洒的隐居生活与自己老迈的现实处境,诗人把那种"心向往之而力不能至"的矛盾心情写得格外真实。没有华丽辞藻,但白发老人拄杖远望的形象跃然纸上,让读者自然感受到他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这种质朴深沉的情感,正是古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