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和叔叔一起去村西寺庙赏菊的经历,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
前两句"忆昨披榛入,经旬踏叶来"用对比手法,回忆上次来时还要拨开杂草,这次来已是满地落叶,暗示时间流逝。中间四句是精华:"秋花偏耐久"说菊花特别耐寒,"名种或迟开"指好品种开花晚,这两句既是写花,也暗喻人生道理——美好的事物往往需要等待。"天意晴连月"写秋高气爽的天气,"人生梦几回"则突然转折,感叹人生短暂如梦境。
最后两句"屡游贪佛日,原不为衔杯"点明主题:经常来寺庙不只是为了喝酒赏花,更是贪恋这里能让人静心思考的时光。全诗把赏菊这件小事写得很有深度,通过菊花联想到人生,在平淡的游历中寄托了对生命、时光的思考,语言朴实却意味深长。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