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塞柳(1982—1984年 新疆)

绝塞有垂柳,早识雪霜忧。
零丁道侧渠畔,寂寞几经秋?
一夕沙飞石走,一夕鸦啼雁叫,无语自萦愁。
昨梦江南树,袅袅正风流。
凭谁问,春消息,望神州。
何当早度东风,染翠到天陬?
竞发碧绦千尺,宛转临风拂水,缕缕弄轻柔。
万里玉关外,羌笛换新讴。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新疆边塞的一棵垂柳,通过柳树的视角,展现了边塞的荒凉与对江南春色的向往,最后又回归到边塞新生的希望。全词语言通俗却意境深远,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层:边塞柳的孤独坚韧
开篇用"绝塞"点明环境——这是远离中原的苦寒之地。柳树在这里经历了风沙、霜雪、鸦啼雁叫的折磨,像个沉默的战士独自承受着边塞的严酷。"昨梦江南"的对比尤其动人,梦里江南的柳枝轻盈柔美,反衬出眼前这棵塞柳的顽强。

第二层:对春天的渴望
中间部分柳树开始"说话":它急切地打听中原的春讯,盼望东风能跨越万里,把绿色带到这荒凉的角落。这里用拟人手法,把柳树等待春天的焦灼写得活灵活现,其实暗含着戍边人对家乡的思念。

第三层:新生的希望
最后笔锋一转,想象东风真的到来时,柳枝会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力——千尺碧绦轻拂水面,羌笛也吹起欢快的新曲。这个结尾很妙,把边塞从荒凉转为生机勃勃,暗示着时代变迁带来的新气象。

全词最打动人心的,是它用一棵柳树串起了三个时空:忍受苦难的现在、回忆中的江南、期盼中的未来。这种写法让普通的景物有了生命厚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植物,更是在边疆坚守的人们的身影。特别是最后"羌笛换新讴"的转折,把历史的沧桑感化作充满希望的画面,读来余味悠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