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对月(时九月上弦)
对月最宜秋,此言良不易。
已去三之二,流光迅过隙。
云卧有夙志,月宿乃今昔。
是境复是时,诚哉不易获。
纵未满尖角,已自悬半璧。
清光不可扪,峭冷谁能迫。
山静鹤声畅,风定泉影白。
松竹无改节,亦复银云碧。
妙参无色天,安得心神役。
已去三之二,流光迅过隙。
云卧有夙志,月宿乃今昔。
是境复是时,诚哉不易获。
纵未满尖角,已自悬半璧。
清光不可扪,峭冷谁能迫。
山静鹤声畅,风定泉影白。
松竹无改节,亦复银云碧。
妙参无色天,安得心神役。
现代解析
这首《香山对月》描绘的是农历九月初秋时节,诗人在香山赏月的所见所感。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秋夜月色的独特魅力。
首句"对月最宜秋"直接点明主题:秋天是最适合赏月的季节。诗人感叹时光飞逝("流光迅过隙"),转眼已到九月初("已去三之二"),暗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中间部分用一连串生动的意象描绘月夜美景:
1. 将初九的月亮比作"半璧"(半块玉璧),虽未满月却已足够明亮;
2. 用"峭冷"形容月光的清冷,说它冷得让人不敢靠近;
3. 通过"鹤声畅""泉影白"的听觉视觉描写,展现山夜的静谧;
4. 松竹在月光下依然保持本色("无改节"),月光为云朵镀上银边("银云碧")。
最后诗人升华意境,说这纯净的月色让人心灵得到净化("妙参无色天"),完全沉醉其中而忘却烦恼("安得心神役")。
全诗妙在:
- 把常见的秋月写出新意,既有"半璧"的巧喻,又有"银云碧"的奇想
- 通过声音(鹤鸣)、触感(月光之冷)、色彩(白泉、碧云)等多角度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
- 在写景中自然流露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超脱境界的向往
诗人没有刻意说理,而是让我们通过他描绘的月夜图景,自己体会那份宁静致远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