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楞严经

案上楞严典,时看浣病愁。
阶闲移短影,窗冷值高秋。
眼病花无果,心狂照失头。
指空期识月,认指更悠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深秋时节阅读《楞严经》时的身心状态,充满禅意和哲思。

前四句是环境描写:桌上摊开的《楞严经》是排解忧愁的良药,台阶上移动的日影和窗外寒冷的秋意,共同营造出清寂的阅读氛围。"浣病愁"这个比喻很妙,把读经比作洗去病痛忧愁的清水。

后四句转入内心感悟:眼睛有病的人看花,只见花不见果(比喻执着表象);心绪狂乱的人照镜,连自己的头都看不见(比喻迷失本心)。最后两句用"指月"的佛教典故:经书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但若执着于研究手指(文字),反而离真正的月亮(真理)越来越远。

全诗通过"眼病看花"、"心狂失头"等生动比喻,表达了修行中常见的误区:过分执着文字相反而迷失真意。最后以"认指更悠悠"作结,留下悠长的思考空间,暗示真正的智慧需要超越文字表象去体悟。诗中"冷窗"、"短影"等意象与佛理思考自然融合,既有画面感又含哲理,展现了作者将生活体验与佛法感悟相结合的深厚功力。

释智圆

释智圆(976~1022),字无外,自号中庸子,或称潜夫,俗家姓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初天台宗山外派重要的诗文僧。他隐居西湖孤山多年而卒,后人因称其为“孤山法师”。释智圆虽为佛徒,但颇爱好儒学,喜为诗文,是唐中叶至宋初儒释道三家学说相互渗透的时代潮流下,致力于儒释相通的学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