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书怀用竹垞检讨柳巷杏花歌韵

昔我游双江,匡庐九叠往复经。
扁舟泛彭蠡,如鸟张修翎。
忽忽回头已七载,孤篷还忆泊落星。
朅来客通潞,杖不扶郊坰。
簿书搅晨夕,安得愁怀醒。
春光九十随手过,如酲桃萼嗟飘零。
婪尾行欲放,送花想园丁。
漫堂天阴对图画,尺幅徒爱遥山青。
墙隅疏柳手所种,稊生金线纷婷婷。
参差石竹侵槛碧,灌溉时自携铜瓶。
朝来乡心不可按,侧身南望放鸭亭。
荷钱铺水苇抽笋,双桨正好寻清泠。
冶游岂必羡吴会,竹舆呕哑阗支硎。
江湖蓑笠故无恙,一声渔笛何时听。
寄书儿曹课种竹,绕屋他日看竛竮。
南荣镊白亦良苦,观河吾自憎吾形。
隔城回帆闻挝鼓,轻烟一抹连沙汀。
闭门科头恣吟啸,氤氲香篆留窗棂。
盘空硬句写胸臆,吏人欲进仍须停。
黄昏微飔响林末,杨花如雪吹冥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官员在春天怀念过去游历山水、如今被公务缠身时的感怀之作。全诗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中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回忆往昔(开头到"孤篷还忆泊落星"):
作者回忆起七年前畅游庐山、鄱阳湖的自由时光,用"如鸟张修翎"这样生动的比喻,形容当时像鸟儿展翅般无拘无束的快意。

2. 现实困境("朅来客通潞"到"灌溉时自携铜瓶"):
现在身为官员,整天被文书工作困扰,连郊游都要拄拐杖。虽然自己种了柳树、石竹,亲自浇水照料,但九十天的春光就这样在忙碌中溜走了,连桃花都凋谢了。

3. 思乡之情与自我排遣("朝来乡心不可按"到最后):
作者强烈思念家乡的放鸭亭,想象着荷叶铺水、芦苇抽笋的景色。虽然不能像在苏州那样尽情游玩,但通过闭门作诗、品香来排遣愁绪。最后以杨花纷飞的暮春景象作结,暗示时光飞逝的惆怅。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对比手法突出自由与束缚的矛盾
- 通过种花、浇水的细节展现文人雅趣
- 结尾的杨花意象营造出淡淡的忧伤氛围
- 语言自然流畅,既有官员的烦恼,又有文人的情怀

整体表达了一个被公务所困的文人,在春天触景生情,既怀念过去的逍遥,又试图在现实中寻找诗意栖居的复杂心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