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挽联是哀悼汤化龙的作品,用一系列典故和意象表达了深切的悲痛和怀念。
上联通过三个场景层层递进:
1. "湘累孤愤"借用屈原投江的典故(屈原被称为湘累),暗指逝者像屈原一样怀才不遇、忧国忧民。
2. "漆室哀吟"用春秋时期鲁国漆室女子忧国而哭的故事,表现逝者生前的忧患意识。
3. "萧寺花前溅泪"则具体回忆了与逝者在寺庙赏花时,对方因感时伤世而落泪的情景。
下联用三位历史人物的遭遇作比:
1. "王粲登楼"指汉末文人王粲避难荆州时作《登楼赋》思乡,比喻逝者生前的漂泊。
2. "兰成去国"指南北朝诗人庾信(小字兰成)被迫滞留北方的经历,暗喻逝者离乡的无奈。
3. "蓬山故剑"借用海外仙山的典故,表达对逝者遗物的怀念,而"海外传感逝诗"则说明哀悼之情远播。
全联最动人的是将历史典故与个人回忆交织:既有屈原、王粲这样的宏大比喻,又有"花前溅泪"这样具体的生前细节;既赞颂逝者的爱国情操,又饱含朋友间的私谊。用典虽多但情感真挚,展现了传统挽联"以古喻今,借景抒情"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