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舟叹
匆匆负锸鹅鹜喧,闪闪蹴车雷电翻。
一城骚动急星火,官渠底用农时穿。
海神有意驱巨石,风伯不肯停阴云。
坐令榷水甚于酒,盗者以乏军兴论。
峨峨之山载大艑,所过郡邑千官奔。
绣衣持斧坐堤上,百渎倒尽生龟文。
民间四月种不入,敢惜数斗春泥浑。
君王神圣古无有,谈笑坐可回乾坤。
何妨謦欬九天上,叱散黄帽还嵌根。
嗟哉食肉胡不告,勿谓石也安能言。
一城骚动急星火,官渠底用农时穿。
海神有意驱巨石,风伯不肯停阴云。
坐令榷水甚于酒,盗者以乏军兴论。
峨峨之山载大艑,所过郡邑千官奔。
绣衣持斧坐堤上,百渎倒尽生龟文。
民间四月种不入,敢惜数斗春泥浑。
君王神圣古无有,谈笑坐可回乾坤。
何妨謦欬九天上,叱散黄帽还嵌根。
嗟哉食肉胡不告,勿谓石也安能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紧张而又戏剧性的场景,通过夸张的手法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治理水患的艰辛和复杂,以及对国家治理者的期望。
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幅混乱的场景:人们匆忙地用铲子挖土,鹅鸭群喧闹,挖土车像雷电般疾驰,整个城市因为修筑官渠而陷入了混乱和紧急的状态。
诗人接着用神话中的海神和风伯来比喻官员和自然力量,暗示整治水患的任务不仅需要人力,还需要克服自然的阻碍。风伯不肯停息的阴云象征了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诗中提到“榷水甚于酒”,意指水患比酒还严重,甚至有人因为缺粮而偷盗。这里“盗者以乏军兴论”是指偷盗者因缺乏粮食而受到法律的惩罚,反映了治理水患对于保障民生的重要性。
“峨峨之山载大艑”描述了官员坐着大船巡查,所到之处,各级官员纷纷前来迎接,象征着治理水患需要上下联动,共同努力。
“绣衣持斧坐堤上,百渎倒尽生龟文”描述了官员在堤坝上用斧头指挥,纠正了过去的错误,使水位得到了控制,生长出了龟纹般的稳定标志,象征着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民间四月种不入,敢惜数斗春泥浑”指出四月本是农忙播种季节,但因为修渠,农民无法种地,他们不惜用春泥来保护自己。这反映了治理水患对农民生活的直接影响和挑战。
“君王神圣古无有,谈笑坐可回乾坤”表达了诗人对君王治国有方的赞美,认为君王能够通过聪明的决策,轻松地改变国家的局势。
“何妨謦欬九天上,叱散黄帽还嵌根”意味着即使是皇帝也可以通过简单的命令,就能解决水患问题,恢复土地的原貌。
最后一句“嗟哉食肉胡不告,勿谓石也安能言”则表达了对那些不关心百姓疾苦的官员的批评,意思是那些享受优渥生活的官员不应袖手旁观,而应该站出来解决问题。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治理水患的紧迫和复杂性,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治理者能力的赞美和对他们能为民众办实事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