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歌行(一九四一年秋)
西风倒吹易水波,恍闻当日荆卿歌。
白日竟下燕台去,秋草欲没宫门驼。
阖闾头,伍胥眦,馆娃宫殿今何似。
五陵风雨自年年,莫问兴亡千古事。
我今醉舞影婆娑,短歌未尽意蹉跎。
敲断吟簪细问他,人生不死将如何,吁嗟乎,人生竟死将如何。
白日竟下燕台去,秋草欲没宫门驼。
阖闾头,伍胥眦,馆娃宫殿今何似。
五陵风雨自年年,莫问兴亡千古事。
我今醉舞影婆娑,短歌未尽意蹉跎。
敲断吟簪细问他,人生不死将如何,吁嗟乎,人生竟死将如何。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于1941年秋天,借古喻今,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历史兴亡的感慨。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历史场景的再现(前六句)
诗人用"西风倒吹""易水波"等意象,带我们回到荆轲刺秦王的悲壮场景("荆卿歌")。接着用"燕台""宫门驼"等古迹的荒凉画面(秋草淹没宫殿、骆驼雕塑),暗示曾经的繁华都已消失。后三句提到吴王阖闾的头颅、伍子胥的怒目、馆娃宫的遗址,用这些历史典故说明再辉煌的王朝终将衰败。
2. 对历史规律的洞察(中间两句)
"五陵风雨自年年"说帝王陵墓在风雨中沉默,"莫问兴亡千古事"直接点明:朝代更替是自然规律,不必追问原因。这两句像看透历史的智者发出的叹息。
3. 个人情感的抒发(后五句)
诗人转而写自己醉酒起舞("影婆娑"),短歌唱不尽心中惆怅。最动人的是最后三句:他折断发簪敲打着追问——人若不死会怎样?可终究要死又该怎么办?这种对生命终极问题的拷问,既有李白式的豪放,又带着鲁迅式的清醒,在醉意朦胧中透出对乱世人生的深刻思考。
全诗的魅力在于:把易水送别、吴宫荒草等历史画面,与个人醉舞狂歌的现实场景交织在一起,让读者既看到历史长河的苍凉,又感受到诗人面对时代动荡时的苦闷。最后关于生死的诘问,更是超越了具体时代,引发所有普通人对生命意义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