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半山祠

归去田畴问老农,力行新法竟何功。
已知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
塑像难陪夫子壁,古祠谁访觉王宫。
都来二百年间事,燕麦戎葵几度风。

现代解析

这首诗《谒半山祠》是借探访祠堂的所见所感,表达对历史人物功过是非的思考。

首联“归去田畴问老农,力行新法竟何功”,写诗人回到乡间,向老农询问当年推行的新法到底有什么成效。这里暗指王安石变法,虽然初衷是利国利民,但实际效果如何,老百姓最有发言权。

颔联“已知供佛追前过,尚惜修书谢数公”,意思是王安石晚年已经意识到自己变法的过失,转而向佛门寻求慰藉,但仍不忘写信感谢几位支持他的朋友。这表现出他复杂的心态——既有反思,也有对友情的珍视。

颈联“塑像难陪夫子壁,古祠谁访觉王宫”,写祠堂里的塑像已经冷清破败,无人问津。曾经的辉煌如今只剩荒凉,暗示历史人物的功业终将被时间冲淡。

尾联“都来二百年间事,燕麦戎葵几度风”,总结全诗:两百年的历史变迁,就像野草野花一样,经历了几番风雨,最终归于平淡。诗人借此表达对历史兴衰的感慨——无论多么轰轰烈烈的改革,最终都会成为后人评说的往事。

整首诗语言平实,但寓意深刻。它通过祠堂的荒凉景象,引发读者对历史、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功名事业终会消散,唯有时间能给出公正的评价。

叶绍翁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