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听潮歌寄吴尺凫
城东夜月悬群木,汹汹涛声欲崩屋。
披衣起坐心茫然,秋来此声年复年。
壮心一和小海唱,二毛不觉盈吾颠。
胸中云梦吞八九,要挽天河㪺北斗。
倏忽晴空风雨来,杳冥水府神灵走。
时哉会见沧𬈑立,自是乾坤有呼吸。
轩辕张乐万耳聋,洞庭天远鱼龙泣。
须臾声从静里消,一蛬独语星萧萧。
天明作歌寄吴子,想子中宵亦听潮。
披衣起坐心茫然,秋来此声年复年。
壮心一和小海唱,二毛不觉盈吾颠。
胸中云梦吞八九,要挽天河㪺北斗。
倏忽晴空风雨来,杳冥水府神灵走。
时哉会见沧𬈑立,自是乾坤有呼吸。
轩辕张乐万耳聋,洞庭天远鱼龙泣。
须臾声从静里消,一蛬独语星萧萧。
天明作歌寄吴子,想子中宵亦听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听潮的生动场景,同时抒发了诗人内心的豪情与感慨。
开头四句写秋夜听潮的环境:城东月亮挂在树梢,潮声汹涌仿佛要掀翻屋顶。诗人被潮声惊醒,披衣而坐,想到每年秋天都能听到这样的潮声,心中涌起茫然之感。
接下来四句转向内心感受:诗人虽然头发已白("二毛"指黑白相间的头发),但壮心未减,胸中仍怀有吞云吐雾的豪情("云梦"是古代大泽,这里比喻胸怀广阔),想要挽天河之水、用北斗舀酒,展现豪迈气概。
随后四句描写潮水的变化:突然如风雨来袭,仿佛水底神灵在奔走。诗人认为这是天地在呼吸,潮起潮落是自然规律。用轩辕黄帝奏乐、洞庭湖鱼龙哭泣的典故,形容潮声的震撼力。
最后四句写潮声渐消:万籁俱寂时,只剩一只蟋蟀在星空下鸣叫。天亮后诗人写下这首诗寄给友人吴尺凫,猜想对方昨夜也在听潮,表达知音之情。
全诗通过潮声的起伏变化,展现了诗人从被自然震撼,到内心豪情激荡,最终归于平静的心路历程。诗中既有对自然伟力的惊叹,也有不服老的壮志,更有对知音好友的思念,情景交融,气势磅礴又细腻动人。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