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得知侄子去世后写的悼念之作,情感真挚动人。全诗通过对比和回忆,展现了叔侄间的深厚情谊。
前四句用科举经历拉近关系:两人都考中进士("科名"),金殿传胪时名次相近("第四声")。作者比侄子晚八年中榜,按辈分是"后辈";但因比侄子年长一个月,生活中又以兄长之礼相待。这种微妙的身份关系,既体现家族荣耀,又暗含亲密无间。
五六句用典故深化情感:借用晋代阮籍、阮咸叔侄同游竹林,汉代疏广、疏受叔侄一同还乡的典故,表达"本应相伴到老"的期望。但"梦隔生"三字突然转折,点明生死永隔的残酷现实。
结尾四句转向自身处境:从此孤身一人又体弱多病("善病"),连养老的住所("菟裘")都不知道何时能建好。表面写自己的凄凉晚景,实则反衬出失去亲人后的人生无依,悲痛之情溢于言表。
全诗没有直接哭诉,而是通过科举记忆、生活细节、历史典故的层层铺垫,让读者感受到平淡文字下汹涌的哀思。这种克制而深沉的表达方式,反而比嚎啕大哭更打动人心。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