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行(甲申、乙酉)

朝逢游侠儿,鞲靫插羽箭。
放马长楸间,射飞左右便。
气若凌公侯,有技无人善。
上书自请缨,天子不召见。
烽火入萧关,誓与单于战。
白马驮鞍回,霜蹄碧血溅。
生还应无功,死去复谁羡?
少年勇轻生,使我泪流(一作如)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热血少年的英雄梦和悲壮结局,语言直白有力,充满画面感。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

1. 少年侠客的形象
开篇就像电影镜头:清晨遇见一个背着箭囊的少年,在楸树林间骑马射箭,箭无虚发。他浑身散发着傲视权贵的气场,身怀绝技却无人赏识。这里用"插羽箭""射飞左右"等动作描写,让一个意气风发的游侠形象跃然纸上。

2. 请战与出征
少年主动上书请战("请缨"是典故,指主动请战),但皇帝没有理会。这时边关告急("烽火入萧关"),他毅然奔赴战场与匈奴("单于"指匈奴首领)作战。这里形成强烈对比:朝廷的冷漠 vs 少年的热血。

3. 悲壮的结局
最后白马驮着染血的空鞍归来(暗示战死),马蹄上溅着碧血(用颜色对比增强视觉冲击)。诗人发出沉重叹息:活着回来若无战功,战死了又有谁记得?最戳心的是最后两句——少年把生命看得太轻,让我的眼泪像冰雹般砸落。这里的"泪如霰"比喻新颖,把悲痛具象化了。

全诗的魅力在于:
- 用"放马""射箭""白马碧血"等强烈画面感传递热血与悲凉
- 通过少年遭遇揭露封建时代"功名难求"的残酷现实
- 结尾的眼泪不是软弱,而是对轻贱生命的痛惜,引发读者共鸣

这个少年就像所有怀才不遇的年轻人,他的故事在今天依然让人心头发颤——当我们为理想奋不顾身时,是否也有人为我们落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