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共城(今河南辉县)百泉的美景,并借景抒怀,表达了对古代隐士的敬仰。全诗语言生动,意境优美。
前四句写百泉的壮观景象:泉水从平地喷涌而出,像千万颗珍珠洒落。清澈的泉水映照着天光云影,宛如仙境蓬莱。这里用"千斛珠"的比喻,形象地表现出泉水的丰沛和晶莹剔透。
后四句转向怀古,提到两位在此隐居的名士——邵雍和许衡。诗人赞叹他们选择在这样清幽的地方居住,过着安贫乐道的生活。"考槃"指隐居的屋舍,"求志"是说他们追求内心的志向。最后一句写诗人在夕阳下驻足怀想这些贤士,流露出向往之情。
整首诗通过描绘泉水之美,衬托出隐士高洁的品格。诗人表面写景,实则表达了对淡泊名利、坚守本心这种生活态度的推崇。语言清新自然,写景与抒情巧妙结合,让读者既能感受到自然之美,又能体会诗人的情怀。
李濂
(1489—1566后)明河南祥符人,字川甫,一作川父,号嵩渚。正德九年进士。任沔阳知州、同知宁波府,升山西佥事。少负俊才,尝驰马夷门外,酾酒悲歌,慨然慕信陵君、侯生之为人。里居四十余年而卒。博学多闻,以古文名于时。曾作《理情赋》,李梦阳见而往访。濂初甚得意,久之,乃知梦阳持论偏颇。有《祥符乡贤传》、《汴京遗迹志》、《医史》、《观政集》、《嵩渚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