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寻访古寺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首句“寻幽访古到岩前”,诗人带着探寻幽静、访古寻踪的心情来到山岩前,为全诗定下了宁静而怀旧的基调。接着,“仰视云霞接梵天”,诗人抬头仰望,看到云霞仿佛与佛国相连,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六代兴王那复在,千身化佛尚依然”,诗人联想到历史上六个朝代的兴衰,感叹那些曾经的辉煌如今已不复存在,唯有佛像依然矗立,象征着佛法的永恒。这一对比凸显了时间的无情与信仰的持久。
“老松欲作苍龙去,怪石常如猛虎眠”,诗人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周围的景物:古老的松树仿佛要化身为苍龙腾空而去,奇形怪状的石头则像猛虎一样安静地躺着。这些自然景象不仅增添了诗的画面感,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波澜与平静。
最后两句“已觉尘劳变清净,何当筑室向危巅”,诗人感受到尘世的烦恼逐渐被清净所取代,于是产生了在险峻的山巅建造居所的愿望。这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追求心灵宁静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古寺的宁静景象与历史的沧桑变迁,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平和的渴望。诗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紧密结合,既有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也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赵师龙
赵师龙(一一四三~一一九三),字舜臣,馀姚(今属浙江)人。高宗绍兴三十年(一一六○)取应,监潭州南岳庙。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进士,监建康粮料院。历知武进县,邵武军,真州、温洲、婺州。光宗绍熙四年卒,年五十一。有《博古摘华》三十卷,已佚。事见《攻愧集》卷一○二《知婺州赵公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