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奚徵君墨梅为邱少尹并寄怀奚君
梅花消息天地静,夜气空寒逼清醒。花光月白地如雪,亦恐同行踏人影。
村中花事几年阔,天涯画笔何人骋。饱听奚生致通素,也似梅花绝孤颖。
秋云棱厉日争力,阁雨坚凝土交迸。凄然置我铁桥上,皎月正压飞瀑顶。
想当邃古无人处,有此幽光贯骨冷。似恐仙人太寒瘦,转怜春女媚桃杏。
双桨绿波横水渡,一抹朱霞暮山景。终嫌多丽工世情,不如独行抱深省。
题诗寄远慰海角,怀人骤雨响天井。是时秋气动泽国,凉风西湖皱千顷。
樵夫未归花里屋,先役吟魂度梅岭。奚生应感露下衫,独棹湖阴返荷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冷清的冬夜梅花图景,同时寄托了对远方友人奚徵君的深切思念。全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巧妙的情感转换,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孤高情怀。
诗歌开篇用"天地静""夜气空寒"营造出寂静清冷的氛围,梅花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雪地般皎洁,甚至让人担心踩到自己的影子会破坏这份纯净。这里梅花不仅是景物,更象征着高洁与清醒的精神状态。
中间部分笔锋一转,提到多年未见村里花开,暗含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通过"奚生"(奚徵君)的画作联想到梅花孤傲的风骨,将友人与梅花的气质相联系。随后用"秋云棱厉""阁雨坚凝"等锐利意象,强化了孤寂清冷的意境,仿佛置身铁桥观月的场景,让读者感受到刺骨的寒意。
诗人在极致的清冷中忽然产生情感转折:担心仙人过于消瘦寒苦,转而欣赏春日桃杏的娇媚。这种矛盾心理反映了对超脱境界的向往与对人间温情的眷恋。随后描绘的"绿波横水""朱霞暮山"等明丽景色,与前面的冷色调形成鲜明对比。
结尾处诗人表明心迹:虽然世间繁华多丽,但更愿独行深思。在秋意渐浓的时节,通过题诗遥寄远方的友人,想象对方在湖上荷艇中独处的情景。最后"露下衫"的细节描写,让这份跨越空间的思念显得格外真切动人。
全诗的魅力在于将梅花、月色、友人三者融为一体,通过虚实相生的手法,在冷峻与温情之间自如切换,既展现了文人雅士的孤高品格,又流露出真挚的人情味。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敏锐感知和对友情的深沉寄托,构成了这首诗打动人心的双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