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介公墨城诗为沈宝研作

此研犹馀碧血痕,蓼州手泽重瑶琨。
虎疁地脉纷横从,胥浦潮声共吐吞。
党部已随城社化,墨池剩有水云存。
风流更忆寒山叟,一卷长笺应细论(研为寒山所用后以赠忠介)。

现代解析

这首诗围绕一方沾染忠烈之血的砚台展开,通过物象串联起历史记忆与文人风骨。

核心意象
砚台上的"碧血痕"暗指明代忠臣周顺昌(号蓼州)遇害时的血迹,赋予砚台悲壮色彩。"瑶琨"(美玉)形容砚台珍贵,更突出其承载的精神价值。

历史钩沉
"虎疁""胥浦"两个地名暗藏风云变幻——前者是周顺昌被捕处,后者借伍子胥典故暗示忠魂不灭。诗人将地理与历史交融,砚台仿佛成了见证者,听着潮声"吐吞"(隐喻时代动荡)。

今昔对比
"党部城社化"指当年政治团体已腐朽消亡,唯有砚台边的"水云"(文人雅趣)留存。这里批判了权贵的短暂,反衬文人精神的长存。

文人传承
结尾提到寒山寺僧人(寒山叟)曾用此砚,后又赠予周顺昌。一卷诗笺的"细论",既是文人间以物传情的雅事,也暗示后人应细细品读这段风骨传承的历史。

诗人用意
全诗以砚台为线索,将血泪、地理、历史、雅趣编织成网,最终落点在"传承"——器物会老去,但忠义精神与文人风骨应被永远铭记。

全祖望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人。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