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村生活困苦的图景,用简单直白的画面传递出农民的无奈与艰辛。
前两句用"青蒿缠墙""白蚁蛀树"的细节,暗示房屋破败、生计艰难。杂草都长到墙上了,虫子把院子里的树都啃坏了,可见这家人连基本的生活环境都难以维持。
中间四句直接描写生活困境:小路被水淹得像悬空的绳子,门槛低得要用石头挡水(说明房子经常被淹);喂牲口的草料价格飞涨,粮仓里堆满要交税的麦子(农民自己反而吃不饱)。这些画面生动展现了天灾(水患)和人祸(重税)双重压迫下的农民生活。
最后两句用鸟叫声作结,鸟儿的鸣叫仿佛在替农民发出"怎么办啊"的叹息。这种拟人化的写法,让全诗在压抑中透出一丝灵动的悲凉。
全诗就像一组纪录片镜头,没有直接抒情,但每个画面都在诉说"活着真难"。诗人用老百姓看得懂的生活细节,替底层人民发出了无声的抗议,这种真实的力量正是这首诗最打动人的地方。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