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客夜(壬寅)

东武亭边树,栖乌夜半啼。
江清枫叶下,天阔雁行齐。
不寐仍杯酒,劳生此杖藜。
谁家采菱调,髣髴度前溪。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旅居吴兴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漂泊之感。

首联"东武亭边树,栖乌夜半啼"点明时间地点,深夜的东武亭边,乌鸦啼叫,营造出孤寂清冷的氛围。乌鸦夜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象征凄凉,暗示诗人内心的不安。

颔联"江清枫叶下,天阔雁行齐"转入视觉描写:清澈的江面飘落枫叶,辽阔的天空雁群整齐南飞。这两句用"清""阔"二字勾勒出秋夜的空旷,枫叶与雁行都是典型的秋景,暗示时节已是深秋。

颈联"不寐仍杯酒,劳生此杖藜"直抒胸臆:无法入睡只能借酒消愁,拄着藜杖感叹劳碌人生。"仍"字表明饮酒已成习惯,暗示愁绪之深;"劳生"直接道出对漂泊生活的感慨。

尾联"谁家采菱调,髣髴度前溪"突然转入听觉:不知谁家传来采菱歌谣,仿佛从溪水那边飘来。这一转折很巧妙,在孤寂的秋夜中突然听到人声,却更反衬出诗人的孤独。"髣髴"(仿佛)二字用得极好,既写出歌声的隐约飘渺,又暗示这温馨的生活场景与诗人无关。

全诗以"听鸦啼-看秋景-饮酒叹-闻歌声"为线索,由远及近,由景入情,最后以他人欢乐反衬自身孤寂,含蓄深沉。诗人没有直接说"我很孤独",但通过乌鸦、落叶、雁群、酒杯、远方歌声这些意象,让读者真切感受到一个异乡客秋夜独处的复杂心绪。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