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廿四日携女下山治疾走别散原先生

入山抱忧刃,出山剸冰眸。缠性万古哀,挈去半若留。

叩门与翁别,惝恍何言酬。示我哀曾篇,涕沉湘水舟。

跅弛微惜才,攒念与心雠。结邻梁居士,瞽目传诗邮。

经旬不相见,倏忽殊明幽。屏居虽人外,死丧撄天游。

烈风夔罔两,雹雪无时休。埋影孑一老,上彻商声讴。

帝飨歌哭尊,孤噫专灵邱。难容一榻安,倡仄悲神州。

天谴予小子,殃及千悔尤。徵声示大戒,饮戈复以矛。

小心谨奉受,冀以回神庥。凛兹一发传,绵延羲孔忧。

肩舆下危梯,兢凌滑不收。直引霄汉魂,下落万丈湫。

阳崖硉惨澹,阴壑森飕飗。屑琼络磊磊,浑璞表修修。

有松仅自救,有竹连伛偻。枝条尽臃肿,张网纷蛛蝥。

朽枯幻大壮,照耀惊雄彪。便疑坚冰终,永永无春柔。

沉睡寂中峰,天半馀赘旒。连冈转俄断,窥罅吐乱洲。

蜿蜒白浩浩,荒江背天流。还想面壁翁,欠伸回白头。

巉岩万遮眼,聊障江海愁。栖神一峰定,飘宇孤云浮。

我心万金药,终致瞑眩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带着女儿下山治病的复杂心情,以及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首先,诗人开篇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纠结。他带着沉重的忧虑上山,下山时眼前却仿佛被冰封,心中充满了无尽的哀伤。这种情绪半带半留,无法完全摆脱。当他向一位长者告别时,心情恍惚,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感激与无奈。长者给了他一些安慰,但这反而让他更加沉痛,如同沉船在湘水中,无法自拔。

接着,诗人感叹自己虽然有些才华,但却无法摆脱内心的痛苦与矛盾。他提到自己与一位盲人居士为邻,通过诗歌交流,彼此心灵相通。然而,即使在这样的交流中,诗人依然感到孤独与迷茫。他隐居山林,仿佛超脱了世俗,但死亡与痛苦却始终如影随形,无法逃避。

诗人进一步描绘了自然的严酷景象:狂风、冰雹、大雪,仿佛天地间没有一刻安宁。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感到自己像一棵孤零零的老树,虽然努力向上生长,但却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他感叹自己无法在神州大地上找到一处安身之所,内心充满了悲凉与无奈。

然后,诗人反思自己,认为是天命让他承受这些苦难,甚至殃及了他所爱的人。他试图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痛苦,但也意识到这只是一场徒劳的抗争。他小心翼翼地对待命运,希望能得到上天的怜悯,但却始终无法摆脱困境。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下山的艰难旅程。他乘坐轿子,小心翼翼地走下陡峭的山路,心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他感到自己的灵魂仿佛从高处坠落,陷入了无底的深渊。周围的景色显得惨淡而阴森,树木和竹子也显得沉重而臃肿,仿佛一切都在预示着他内心的绝望。

最后,诗人想象自己像一个沉睡在山峰上的老人,周围的一切都显得荒凉而无望。他感到自己仿佛被世界遗弃,只有孤独的云朵陪伴着他。然而,他依然抱着一线希望,相信终有一天,内心的痛苦会得到治愈,就像找到了一剂万金良药,最终能够摆脱这无尽的折磨。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内心情感,表达了诗人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复杂心情。他既感到绝望与孤独,又怀着一丝希望,渴望通过诗歌和内心的挣扎,找到解脱的途径。诗歌的语言深沉而富有感染力,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陈曾寿

陈曾寿(1878~1949)晚清官员、诗人。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因以名阁,自称苍虬居士,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县)巴河陈家大岭人,状元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后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其诗工写景,能自造境界,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与陈三立、陈衍齐名,时称海内三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