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陈谏议祠有感

权门车马日騑騑,独犯天颜咫尺威。
愿借君王斩马剑,何惭妻子泣牛衣。
丹书到死成罗织,青史平生赖发挥。
遥望湘滨成楚些。英魂应逐屈原归。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正直官员(陈谏议)冒死劝谏皇帝的故事,用充满力量的语言展现了忠臣的气节和悲壮命运。

前四句像电影镜头:
1. 权贵家门口车马不停(暗指官员们巴结权贵),唯独陈谏议敢直面皇帝威严进谏。
2. 他宁愿借皇帝的尚方宝剑(象征正义)斩奸臣,就算家人穿着破衣哭泣也不后悔——用"牛衣"这个贫苦人穿的粗糙衣物,对比"斩马剑"的威严,突出他舍小家为天下的选择。

中间四句揭示残酷现实:
3. 赤胆忠心的谏书(丹书)反成罪证,表现封建时代忠臣反被诬陷的典型悲剧。
4. 但诗人坚信历史(青史)会还他公道,这里"发挥"二字用得巧妙,仿佛历史自己会开口说话。

结尾最动人:
5. 望着湘江(屈原投江处),说陈谏议的英魂会追随屈原——把当代忠臣与千古忠魂屈原并列,既抬高人物形象,又暗含"清浊不分"的世道从未改变的悲凉。

全诗亮点:
- "斩马剑"与"牛衣"的强烈对比
- 用"丹书(红笔写的忠言)变罗织(罪名)"的颜色意象反差
- 结尾屈原的典故让悲壮感穿越时空

本质上是在歌颂一种明知会失败仍要坚持正义的精神,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通过屈原、陈谏议这样的人不断传承,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脊梁式"人格象征。

张致远

(1090—1147)南剑州沙县人,字子猷。徽宗宣和三年进士。历两浙、广东转运判官。高宗绍兴四年,除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五年,除户部侍郎,累建言宽民力。除给事。出知福州、广州。以显谟阁待制致仕。鲠亮有学识,历台省、侍从,言论风旨皆卓然可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