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登祝融峰喜霁》描绘了诗人在祝融峰上遇到雨后初晴的景象,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感慨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首先,诗中“仰止扶藜鬓发苍”描绘了诗人年纪渐长,手持藜杖,仰望山峰的形象。这里的“鬓发苍”暗示了诗人的沧桑感,而“扶藜”则表现了他对自然的依赖和敬畏。
接下来,“恰当风雨暗三湘”点明了诗人登峰时正好遇到风雨,天色昏暗,三湘大地(湖南一带)被笼罩在阴霾之中。这一句为后面的“喜霁”埋下伏笔,风雨过后,天晴的景象更显珍贵。
“为谁一辟天无际”是诗人对自然奇观的感慨。天晴之后,天空辽阔无边,仿佛为谁打开了一片无垠的天地。这一句充满了诗人对大自然壮丽的赞叹。
“及我重来日未央”则表达了诗人再次来到这里时,时间还未到尽头,暗示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继续探索的愿望。
“江过数州多曲折”描绘了江水蜿蜒曲折,流经多个州府的景象。这里的“多曲折”不仅是对江水的描写,也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感悟,充满了曲折与变化。
“山缘长亩半青黄”则是对山色的描绘,山脚下的田野一半青翠,一半泛黄,展现了自然景色的丰富层次感。
最后,“老僧耐得从头问,问到吴门竟渺茫”是诗人与老僧的对话。老僧耐心地从头询问诗人,但提到“吴门”(苏州一带)时,诗人却感到渺茫,似乎对过去的事情有了模糊的记忆。这一句表现了诗人对往事和远方的一种怀旧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风雨过后的晴朗,象征着希望与新生,而江山的曲折与山色的变化,则隐喻了人生的复杂与无常。诗人通过与老僧的对话,进一步加深了对过去和未来的反思,展现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兼集英殿修撰,为南宋一代名臣。青年时期执教于家塾,后主讲于茶院寺之南湖塾,学生数百。中进士后授泰州教授,仍在家教书。后任职湖南,公余在岳麓书院讲学,门墙极盛。卒谥文节。 著有《止斋文集》、《周礼说》、《春秋后传》、《左氏章指》等作品。其中,《八面锋》为宋孝宗击节赞叹,御赐书名,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