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诗人在太一宫住宿时的所见所感,整体氛围宁静而幽远,充满了自然的意象和隐逸的情怀。
首联“入暮凫鐘警,乘凉鹄帐褰”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景象:天将黑,寺庙的钟声响起,仿佛在提醒人们夜幕降临;诗人乘凉时,白色的帐幔随风轻轻飘动。这两句通过听觉和视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安详的氛围。
颔联“雾来灯欲湿,萤过草疑燃”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景色:雾气弥漫,灯光似乎也蒙上了一层湿润的光晕;萤火虫飞过草地,仿佛草地被点燃了一般。这里通过雾和萤火虫的意象,增强了夜晚的神秘感和朦胧美。
颈联“野气樽浮桂,幽香席藉荹”转向了诗人自身的感受:酒杯中漂浮着桂花的香气,席子下铺着散发着幽香的荃草。这两句通过嗅觉,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近,以及他在这种环境中感受到的舒适与惬意。
尾联“无因招傲吏,同宿一壶天”则表达了诗人的隐逸情怀:他无法邀请那些傲气的官员同住,只能独自在这片天地中享受宁静。这里的“一壶天”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天地,表现了他对世俗的疏离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美好。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