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悠远的山水画卷,同时透露出诗人对世事的感慨和归隐之思。
前四句写景:首联勾勒祁山的地理环境——山脉环绕着孤零零的小城,江水从古老的鄣地流出,画面开阔而苍茫。颔联聚焦细节:夕阳下的花林雾气缭绕,茶臼里残留着茶香,通过"霏"字和"捣"字让静态的景物有了动态美感,充满生活气息。
后四句抒情:颈联用流水带走春光、浮云映照世态炎凉作比,暗示时光流逝与人情冷暖。尾联是诗眼——看到青藤缠绕的岩屋时,诗人突然产生"提起衣摆涉水归隐"的冲动,用"褰裳"这个动作性意象,生动传递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全诗妙在"由景生情"的自然过渡:从山水花茶等实景,到春阴世态等虚写,最后落脚到内心抉择,层层递进。诗人将想逃离尘世又留恋人间烟火的心态,藏在看似平静的景物描写中,需要读者细细品味。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