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即事

渚鸥一一泛春声,江面烟消万里平。
花月故临扬子渡,布帆无恙润州城。
苍茫晓色迷鸿雁,欸乃歌声怨杜蘅。
放眼在愁烟水阔,乱山天际忽纵横。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江行的生动画面,既有自然美景,又暗含旅人愁思。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

1. 春日江景的明净与生机
前四句像一组镜头:沙洲上的鸥鸟此起彼伏地鸣叫("泛春声"),江面雾气散开后显得格外开阔。月光下的扬子渡口(长江古渡)春花摇曳,布帆小船平安抵达润州(今镇江)。这里用"花月""布帆"等朴素意象,营造出宁静平和的氛围。

2. 旅途中的苍茫与孤寂
后四句情绪渐变:破晓时分天色朦胧,连大雁的踪迹都难以辨认,船夫的号子声("欸乃")中似乎带着对香草(杜蘅)的哀怨。这里"迷""怨"二字悄悄透露出诗人内心的迷茫与感伤。

3. 山水之间的情感碰撞
结尾最精彩:当诗人望着浩渺江水发愁时,突然瞥见天际线处杂乱的山峰纵横交错。这个"忽"字像电影里的蒙太奇,把内心的纷乱外化为奇崛的山势,让整首诗的意境从平静骤然转向动荡,留下强烈余韵。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表面写景,实则抒情。通过鸥鸟、布帆等平凡事物展现生活气息,又用鸿雁、杜蘅等意象暗示漂泊之愁。最后山水与情绪突然碰撞,让读者仿佛也跟着诗人一起,在春江美景中体会到了那份突如其来的孤寂与震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