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菊和丁敬身

剪供寒花霜露馀,琴床笔格映森疏。
径松荒后为瓶隐,山𣏌持归伴水居。
影画铭心灯耿耿,梦香养鼻蝶蘧蘧。
幽人服食宜清苦,留得风标一起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清雅淡泊的生活情趣,通过日常小物传递出高洁的精神追求。

前四句写隐士的生活环境:从霜露中采摘的菊花插在瓶中,与琴、笔架相互映衬。松树荒芜后,隐士用空瓶代替;从山中带回的枸杞,放在水边小屋相伴。这些简单朴素的物品,构成了隐士清幽的居所。

后四句转入精神层面:灯光下瓶菊的影子铭刻在心,燃香时仿佛有蝴蝶被香气吸引。隐士的饮食清淡简朴,但正是这种生活保留了他高洁的风骨,也给了作者("予")精神上的启发。

全诗妙在将"瓶菊"这个小物件写得充满灵性。菊花象征高洁,插在瓶中更显清雅;枸杞代表养生,水居暗示淡泊。通过灯光、香气等感官描写,让静态的景物活了起来。最后点明:清贫的生活反而能滋养人的精神境界。这种以小见大、借物言志的手法,让平凡的生活细节焕发出动人的诗意。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