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杂诗二十首 其三

州图领同谷,驿道出流沙。
降虏兼千帐,居人有万家。
马骄珠(一作朱)汗落,胡舞白蹄(一作题)斜⑴。
年少临洮子(一作至),西来亦自誇。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唐朝秦州(今甘肃天水)一带的边疆风光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场景。

前四句勾勒出秦州的地理位置和人口构成:这里是中原王朝管辖的同谷地区,驿道直通西域沙漠。既有归降的少数民族部落("降虏千帐"),也有大量汉族居民("居人万家"),展现了边疆地区多民族混居的特色。

五六句用生动的画面描写边疆风情:战马奔驰时汗水飞溅如珠,胡人跳着独特的舞蹈,舞步斜踏。这两个细节既表现了少数民族的豪放性格,也暗示着异域文化的魅力。

最后两句通过一个来自临洮(今甘肃岷县)的年轻人的视角,以自豪的口吻讲述西来见闻。这个年轻人可能代表着新一代边疆居民对多元文化的认同感。

全诗用简练的语言展现了三个独特魅力:一是边疆要塞的壮阔气象,二是胡汉交融的生活图景,三是年轻一代对异域文化的开放心态。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具象的边疆风物描写,让读者感受到盛唐时期边疆地区特有的生机与活力。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