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二十四首 其一

鸾鷟常特栖,騕袅辞服箱。
古来俊杰人,不在亡主堂。
六国昔崩分,岂无贤与良。
青蝇飞竿旌,谗妾踞瑶房。
屈原既放逐,楚事以俇攘。
信陵见猜疑,蛙黾游大梁。
悠悠狡童心,仁义愁我肠。
逝言空国都,啖食恣虎狼。
往车有折轴,后驾宜周防。
愿回目睫智,一为辨圆方。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历史人物为镜,讽刺了昏庸统治者排挤贤才的荒唐现象,语言犀利如刀,读来令人警醒。

前四句用凤凰不落凡木、骏马不拉货箱作比,直指真正的人才不会依附昏君。就像凤凰只栖梧桐,千里马不会去拉板车,杰出人物自然不愿为亡国之君效力。

中间十二句列举两组历史悲剧:屈原被流放导致楚国衰败,信陵君遭猜忌后魏国被蛙鸣般的小人占据。这里用"青蝇"比喻进谗言的小人,"谗妾踞瑶房"生动展现小人得志的丑态,而"蛙黾游大梁"更是绝妙讽刺——魏都大梁本该龙虎盘踞,如今只剩蛤蟆乱跳。

最后六句是振聋发聩的警告。诗人痛心疾首地说:满嘴仁义道德的狡诈之徒让我反胃,他们像虎狼吞噬着国家。前车已翻,后车当心!结尾呼吁人们擦亮眼睛,明辨是非曲直,别再把方的看成圆的。

全诗像一部快节奏的历史纪录片,用屈原、信陵君等典型案例,揭露"亲小人远贤臣"的亡国定律。那些排挤忠良的统治者,最终都落得"折轴"翻车的下场。诗人拍案而起的愤怒背后,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