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司封李原德三十韵

磊落青云士,龙门忆共游。蒹葭汾水暮,松桂禹宫秋。

架石千寻閤,盘空百尺楼。两山开翠峡,万里滚黄流。

弱水昆崙外,扶桑沧海头。山川穷壮观,物理入冥搜。

胜地杯同酌,清心道共谋。真传推舜禹,正学拱轲丘。

每苦纷纷论,谁能坦坦由。濂伊劳缵述,闽建得寻抽。

自此阳光发,还应爝火收。剧谈怜缱绻,良觌展绸缪。

日月开皇极,风云会帝州。一官陪旧侣,三俊话前脩。

待漏金门辟,趋朝紫气浮。方期联彩凤,又见促鸣驺。

盛典旁求远,天书宠渥稠。迁乔登粉署,持节骋华辀。

火改时频易,杓移斗屡周。缄书知习坎,申意见中孚。

理大天无外,毛轻德可俦。谬推追电足,深仰溯源舟。

一别三年久,重来数日留。玉瓶携绿蚁,珠唾杂银钩。

又见逢离索,那能足倡酬。清霜京邸月,疏柳禁城沟。

远意烦深念,高文可更求。士希贤作圣,道仰鲁传邹。

岁月虽云迈,诗书敢自休。论心殊未悉,短札暂相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文人写给好友李原德的赠别之作,充满了对友谊的珍视、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人生际遇的感慨。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回忆往昔交游(开头到"清心道共谋")
诗人用"磊落青云士"赞美李原德品格高尚,回忆两人曾一起在龙门游玩,在汾水边看芦苇摇曳,在禹王宫赏秋日松桂。他们一起登高望远,看两山夹翠谷、黄河奔流万里的壮丽景色,甚至神游到神话中的昆仑弱水和东海扶桑。这些描写既展现了二人志趣相投的友谊,也暗示他们都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

2. 探讨学问理想("真传推舜禹"到"深仰溯源舟")
这部分像两个知识分子在聊天:他们推崇舜禹的治国之道,研究孔孟(轲丘指孟子)的儒家思想,感叹当下学说纷杂难辨真伪。诗人欣赏李原德能像宋代大儒周敦颐(濂)、程颐(伊)那样钻研学问,认为他的思想如阳光驱散小火把般的浅见。这段既是对朋友的学术肯定,也反映了明代文人重视理学传承的风气。

3. 仕途聚散无常("一别三年久"到"疏柳禁城沟")
情感最真挚的部分在这里:分别三年后重逢,他们带着酒瓶(玉瓶绿蚁指酒)畅饮,在纸上(银钩指书法)挥毫唱和。但很快又要分离,诗人在京城秋夜(清霜疏柳)独处时,格外怀念这份情谊。"远意烦深念"一句直白地说:虽然相隔遥远,但我会一直惦记你。

4. 结尾的勉励(最后八句)
诗人以共同追求圣贤之道(鲁传邹指孔子传道给孟子)与朋友共勉,表示即使岁月流逝也不会停止读书治学。最后谦虚地说:这封信没能完全表达我的心意,暂且寄给你吧。这种结尾既有文人风骨,又带着朋友间的随意亲切。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有画面感:汾水暮色、黄河奔流等景物描写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 有情义:不掩饰对友情的依赖("那能足倡酬"直说唱和不够尽兴)
- 有思想:谈论学问时不掉书袋,用"阳光驱散爝火"这样形象的比喻
- 接地气:最后"短札暂相投"就像现代人说"先写到这儿吧",显得真实自然

通过这首诗,我们能看到古代知识分子如何将风景、学问、仕途、友情糅合在一起,既有"万里滚黄流"的豪迈,也有"疏柳禁城沟"的细腻,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丰富的精神世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