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郡红毛楼在县治之左旧址犹存闻密室之下有地道通安平未之详也楼半倾坏房室幽奥久封尘土人踪罕到登览一周用成七律①

红彝市宅踞台湾,今日残楼付等閒。
复道久缘尘土塞,斜梯谁向古藤攀。
巢营兔窟门如窦,室绕蛇行路几弯。
俯瞰安平馀旧筑,百年风雨洗苔斑(许俊雅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台湾一座荒废的荷兰殖民时期建筑(红毛楼)的沧桑景象,通过生动的画面传递历史变迁的感慨。

前两句点明这座荷兰人建造的楼房如今已成废墟,暗示殖民辉煌的消逝。"付等閒"三字透露出对历史无情的淡淡唏嘘。

中间四句用极具画面感的细节描写废墟现状:地道被尘土堵塞,楼梯被古藤缠绕,像兔窟般幽深的门洞,蛇形蜿蜒的室内路径。这些比喻既写实又传神,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看到斑驳的墙壁、缠绕的藤蔓,感受到建筑被自然力量重新占据的过程。

最后两句将视线拉远,眺望安平古堡的遗迹,用"百年风雨洗苔斑"作结,把一座建筑的颓败上升到历史长河的维度。风雨不仅是自然现象,更象征时间的力量,苔斑则是岁月最直观的印记。

全诗妙在不用直接抒情,而是通过白描废墟景象,让破败的楼梯、藤蔓、苔藓自己说话,自然引发读者对殖民历史、时光流逝的思考。就像用镜头缓缓扫过荒废老屋的每个角落,最后拉出一个远景,所有感慨都藏在画面之中。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