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瞻不雨溜常滴,玉树无风花自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奇的庭院小景,用两个精巧的比喻展现了自然界的灵动之美。

第一句"银瞻不雨溜常滴"像是用特写镜头拍下雨后的屋檐——即便天空已经放晴(不雨),但银色屋檐(银瞻)上的雨槽仍在缓缓滴水(溜常滴)。这里通过"不雨却滴水"的反常现象,既写出了雨后湿润的空气感,又让静止的屋檐有了动态的生命力。

第二句"玉树无风花自开"把镜头转向庭院树木——看似白玉雕琢的树木(玉树)在没有风吹的情况下,枝头的花朵却自然绽放(花自开)。这里用"无风自开"的巧妙构思,既突出树木的精致如玉,又赋予花树一种不依赖外力的自在生机。

两句话对仗工整:"银瞻"对"玉树","不雨"对"无风","溜常滴"对"花自开"。诗人通过捕捉这些细微的自然现象,把普通庭院景色写得既清新脱俗又充满禅意,让人感受到生活中那些安静却动人的瞬间。这种观察入微的描写方式,正是古代文人擅长的"小中见大"的写作智慧。

张康国

(1056—1109)扬州人,字宾老。神宗元丰二年进士。知雍丘县。哲宗绍圣中,提举两浙常平,徙福建转运判官,有惠政。徽宗时累迁翰林学士承旨,知枢密院事。始因蔡京进,曾预议定元祐党籍。及得志,渐为崖异。帝恶京专愎,阴令沮其奸。暴卒,谥文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