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悼念一位名叫曹侍郎的朋友,同时安慰逝者的父亲(太博)而作。全诗通过回忆往事、对比生死,表达了对逝者的惋惜和对生者的劝慰。
首联"去酌孤山六一泉,吟邀两衲簉诸贤"描绘了昔日与曹侍郎等好友在孤山六一泉边饮酒吟诗的美好时光。"六一泉"是杭州西湖名胜,暗示这是一群文人雅士的聚会。"两衲"可能指僧人朋友,"诸贤"则指其他贤达之士。
颔联"郎君拾芥登科后,老子惩奸去国前"形成强烈对比:上句说曹侍郎的儿子刚刚科举及第("拾芥"形容考取功名如拾草芥般容易),本该享受人生喜事;下句却转折说其父(老子)因惩治奸佞而被迫离开朝廷,暗示曹侍郎的去世与政治斗争有关。
颈联"鬓自侍郎班里白,官从天子学中联"追忆曹侍郎生前的形象:他在朝堂上为国事操劳至鬓发斑白,官职是通过天子选拔获得。这两句既赞颂其勤政,也暗含对其政治遭遇的同情。
尾联"半轮不死峨眉月,还乡沧浪阔处圆"是全诗最动人的部分:用"半轮月"比喻逝者生命未竟,但月亮永不消亡;用"还乡"暗喻死亡,说曹侍郎的灵魂将在故乡的沧浪之水(象征高洁)上获得圆满。这是对逝者的美好祝愿,也是对生者的宽慰。
全诗情感真挚,通过今昔对比、生死对照,既表达哀思,又传递出超脱的生死观。最妙的是结尾将死亡诗意化为"月圆还乡",让沉重的悼亡主题呈现出豁达的意境。
释居简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