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久旱逢甘霖的场景,语言朴实却充满生活气息。
开头两句"亢旱经三月,农占候毕箕"直接点明背景:连续三个月大旱,农民们用传统方法(毕箕是古代占卜工具)祈求下雨。这里用"亢旱"这个强烈词汇,让人感受到旱情的严重性。
中间四句生动描绘下雨前后的对比:田里庄稼都枯黄了(苗槁),终于盼来雨水。但诗人没有盲目高兴,而是理性思考——雨水分布不均(偏溉)可能帮助有限,甚至过多雨水也可能成灾。这种辩证思考让诗歌更有深度。
最后两句最打动人心:虽然只能用手捧着雨水解渴(瓢饮),但大家互相安慰着忍受饥饿。一个"忍"字道尽农民坚韧,而"相劝"二字又体现邻里间的温情。诗人没有刻意渲染苦难,而是用日常细节展现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
全诗像一幅水墨画,用简练笔触勾勒出农民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真实状态——既期盼甘霖,又保持清醒;虽生活艰难,却互相扶持。这种扎根土地的写作视角,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感受到那份质朴的生命力。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