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夜湖上的孤舟图景,充满历史的苍凉感。
前四句像电影镜头:弯曲的芦苇荡外,小船像梭子一样划过。突然湖面起风浪,让人意识到这里离大海其实不远。这里用"波忽大"的突然变化,暗示人生际遇的无常。
中间两句转入怀古:诗人望着苍茫湖面,想起《晋书》里夏统的故事(一个坚守气节的隐士),不禁唱起悲凉的歌。这里把眼前景和历史故事自然融合。
最后两句最有意境:寒冷的夜晚,小船该停泊何处?隐约听到像鳄鱼般的低沉鸣叫。用"髣髴"(仿佛)这个不确定的词,营造出迷离恍惚的氛围,让整首诗余韵悠长。
全诗妙在把湖上行舟的实景、历史典故的虚写、以及人生漂泊的感慨,都用简练自然的语言编织在一起。特别是最后那种无处停泊的迷茫感,很容易引发现代读者共鸣——我们每个人不也常在生活的风浪中寻找停泊之处吗?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