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象行

长安初伏看洗象,朝章沿习成游赏。
欲洗未洗状如何,先到象房后河上。
一象一房一象奴,象奴呼象象亦呼。
诱以刍菽献群伎,能为兽吼为啼乌。
须臾辔勒加条索,韬铃在手还连络。
二十五象齐出门,威如猛虎静如鹤。
旌旗箫鼓迎向东,东城城河深且洪。
有似飞涛来树上,倏看倒影入波中。
一象负人初破水,众象相随皆驯耳。
四五为群浴不哗,翩翩次第听指使。
蜿蜒翻腾欲籋云,游鱼拍岸细生纹。
舟回瀚海车方轨,龙挂天门马逸群。
飞珠喷沫疑春雨,道旁颠倒喧墙堵。
以鼻代口为鼓钟,以蹄上耳为歌舞。
象奴皆象产自山,出水入水性能娴。
吴儿探浪桃花洞,鸥鹭抟沙柳絮湾。
一浴再浴浴罢起,象奴骑象归城里。
众象逡巡不欲归,似恋清波情未已。
吁嗟乎,此象之来万里遥,或贡百粤或三苗。
已抛铁甲依仙杖,率舞虞阶听大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长安城中一个热闹有趣的场景——伏天洗象的盛况。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欣赏:

1. 画面感十足的"大象沐浴图"
诗人像拍电影一样带我们观看整个流程:先是大象们从象房列队出发(25头大象像老虎般威猛又像仙鹤般优雅),然后到东城河边集体洗澡。最有趣的是大象们的表现:有的用鼻子当乐器打拍子,有的用蹄子踩着节奏跳舞,洗完还不肯上岸,像贪玩的孩子一样恋恋不舍。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让大象显得憨态可掬。

2. 隐藏的历史文化密码
这些大象其实都是"外交礼物",来自遥远的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百粤、三苗)。诗中"已抛铁甲依仙杖"暗示它们从战象变成了礼仪象,反映着当时民族交流的盛况。洗象活动既是皇家仪轨,也成了老百姓的嘉年华,现场有旌旗锣鼓,围观群众挤得像墙一样。

3. 诗人的温柔观察
诗人没有停留在热闹表面,而是捕捉到许多动人细节:象奴和大象之间的默契呼唤,大象洗澡时像游鱼般灵活的身姿,特别是最后大象不想回家的神态,都透露出对动物的同理心。结尾用"虞阶大韶"的典故,把这场洗象活动比作上古圣王时期的祥和景象。

全诗就像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既有"动物世界"的趣味性,又藏着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更难得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生活情趣。今天读来,依然能感受到当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