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过万柳堂

小红桥上立移时,四十年来再到迟。
一片苍葭迷野水,几行疏柳带荒祠。
笙歌不记回灯舫,鱼鸟谁能认鬓丝。
剩有怀人惆怅意,春明旧梦省郎诗。

现代解析

这首诗《重过万柳堂》写的是一位老人时隔四十年重游故地的感慨,情感深沉而细腻。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时间流逝的对比
开头“小红桥上立移时”写诗人站在桥上久久不动,因为“四十年来再到迟”——距离上次来这里已经过去四十年。这种时间跨度立刻让人感受到物是人非的苍凉。

2. 荒凉景物的渲染
“苍葭迷野水,疏柳带荒祠”描绘眼前景象:芦苇杂乱遮住水面,柳树稀疏围绕着破败的祠堂。这些景物不再是记忆中的繁华模样,而是充满衰败感,暗示曾经的笙歌宴饮早已消失。

3. 无人相识的孤独
“鱼鸟谁能认鬓丝”最打动人——连水里的鱼、树上的鸟都认不出自己了(暗指头发已白)。当年一起听曲划船的人、甚至自然界的生灵都不记得自己,突显诗人被时间遗忘的孤独。

4. 旧梦难寻的惆怅
最后两句点明主题:只剩下对故人的思念和“春明旧梦”(指年轻时在京城的美好回忆)。诗人试图通过重读当年朋友的诗作来找回过去,但这种努力反而更添伤感。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用简单的画面(桥、芦苇、柳树、破祠堂)和常见的意象(鱼鸟、白发、旧诗),把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重回故地却发现一切陌生”的感受写得深刻动人。尤其是“鱼鸟认不出白发”的想象,让无形的时光流逝变得具体可感,容易引发读者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