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老人在失去亲人后写下的悲痛之作,字里行间充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心碎。
开头说到亲友劝他不要过度悲伤,因为人生寿命长短都是自然规律("寿天齐彭殇"指长寿短命终归一死)。按常理六十岁去世都不算早逝,何况死者已经七十多岁,这符合传统礼教观念。但老人紧接着用"那堪"二字转折:道理我都懂,可当我垂垂老矣时,却要承受晚辈先离世的违背人伦之痛("逆丧"指违背常理的丧事)。
最后四句最打动人:老人试图用庄子"委蜕"(像蝉蜕壳般看待生死)的达观思想开解自己,可刚强忍泪水,眼泪又止不住地流下来。这种理性与情感的矛盾特别真实,明明知道生死自然,却依然被最本能的亲情之痛击垮。
全诗动人之处在于:既展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又毫不掩饰人类最原始的情感。这种"道理我都懂,可心就是痛"的矛盾状态,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共情这位流泪的老父亲。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