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阳江南五十里仙人嵓与百药山相对峙毛甡登陟之慨然成咏

十三始登山,见山如见鬼。
十五见山久,踏之似牛豕。
仙人之嵓对百药,骤见犹然起惊愕。
魌头䫪足何处来,顿使嵓前倒行脚。
当年策彊执神鞭,欲驱此嵓神山前。
彊项不得卒到海,仙人就居近有年。
四围削琢作门闼,轰腾熇爚垆灶阔。
攒空岞崿起万焰,烧出丹砂紫花片。
在旁有石类驾鳌,前当巨石鳌将逃。
脩鳞入溪淹鳌足,昂首丝丝细喷玉。
或传此鳌腹虚空,仙人产儿坐当中。
八月水枯穴溪底,朱旗石竿罗青葱。
枯查倒海插石罅,千年海生石山下。
祇恐此鳌负嵓去,黑风骤雨骇秋夜。
枫桥山人老莲子,曾画富春江山水。
一日画得一幅成,当此一月不得似。
我今勉强攀天关,仙人作歌留树间。
向前倚树和歌去,西呼茅狗声斑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奇幻壮丽的登山经历,充满了神话色彩和童趣想象。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登山见闻如奇幻冒险
诗人从13岁初次见山(像见鬼一样害怕)写到15岁熟悉山林(把山当牛羊般踩踏),随后在"仙人嵓"和"百药山"之间,突然被山间奇景吓得倒退——这里出现了神话元素:仙人曾想用神鞭把山赶去海边未果,最终在此定居。山中藏着炼丹的仙灶,喷涌的火焰炼出紫红色的丹砂。

2. 石头成精的童趣想象
诗人把溪边巨石想象成要逃跑的巨鳌:石头裂痕像鳞片浸在水中,顶部喷着细水柱宛如吐玉。更神奇的是传说仙人曾在石鳌肚子里生孩子,八月溪水干涸时,还能看到水底插着像朱旗石竿的水草枯枝,仿佛已在此生长千年。诗人甚至担心石鳌会在暴风雨夜驮着整座山逃跑。

3. 艺术与自然的较量
结尾提到画家"老莲子"能画富春江山水,却画不出眼前奇景的百分之一。诗人自己攀登山路时,仿佛听见仙人在树丛中唱歌,他倚树和歌时,西边又传来茅狗的斑驳叫声,将奇幻拉回人间。

全诗妙在把普通登山写成神话之旅:炼丹的仙灶、想逃跑的石鳌、仙人育儿的传说,都展现了中国传统山岳崇拜的浪漫想象。最后用画家难以摹写自然之奇,反衬出眼前景色的震撼力,充满对自然造化的敬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