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夜宿云栖寺的禅意体验,语言清新自然,充满山林幽趣。
首联"入林人语忽寻烟,来共堂头此夜禅"用"寻烟"这个动作巧妙带出寺庙的方位,同时暗示了寺庙的清幽环境。后句点明主题——来此参加夜禅活动。
颔联"本色住山深有味,清诗呈佛岂无缘"表达了作者对隐居山林生活的向往,认为这样的生活自有其真趣。后句则谦逊地表示自己写诗礼佛也是一种缘分。
颈联"竹龙行水风回后,栗鼠窥星月出前"是诗中最生动的画面:风吹过竹林如龙行水上,月光下小松鼠好奇地仰望星空。这两个意象一动一静,既展现了自然的灵动,又烘托出山寺的静谧。
尾联"不待诸天诃放逸,心清坐听晓钟传"写作者在这样清净的环境中,心灵得到净化,无需天神提醒,已能静心聆听晨钟。
全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山寺夜禅的宁静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心灵的安宁。诗中"竹龙"、"栗鼠"等意象既真实又充满想象力,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