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周京司马招集郑谷山园看牡丹次晨遣力送花报以长句

庐陵醉翁称好事,特撰洛阳牡丹记。
著作仍是五史手,君谟书法益精致。
如何爱重反诋讪,瘿木比拟失伦类。
极美苟与极恶同,大圣阳虎皆偏气。
其中惟有释花名,撮要分疏颇详备。
丹州延州各有种,粗叶细叶总堪识。
九蕊真珠态最殊,倒晕檀心格尤异。
再三细读转增感,瞬息繁花有迁易。
宰相园池盛桑麦(魏仁溥花名魏紫),仆射馲驮香衔辔(张齐贤花名青州红)。
品目谁辨军容家⑴,溪山已改龙门寺⑵。
中条之麓多水竹,其间卉木亦妍媚。
将军旧墅君能守,丞相家风俨不坠。
谷雨已过花尚开,爱客移樽花下醉。
朝来折枝还赠我,鹿胎莲萼今何愧。
却念此花护持好,遂使颜色免憔悴。
雨露虽同天地力,剪伐实恐樵牧累。
当年此花载本草,风俗何知宜与忌。
褒斜道中推为薪,岂料山河表祥瑞。
歌咏初见宾客诗(梦得有咏鱼朝恩宅牡丹诗),称述久入康乐议(灵运言永嘉竹问水际多牡丹)。
极盛必待开元后,珍卉难强时未至(自唐则天后洛阳牡丹始盛)。
呜呼万物遭逢无不然,题诗驰谢发长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朋友韩周京的私家花园赏牡丹后,收到对方赠花时写的一首答谢诗。全诗通过牡丹串联起历史典故、个人感悟和自然哲理,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层:牡丹的文化密码
- 开篇用"醉翁"欧阳修写《洛阳牡丹记》的典故,点出牡丹自唐宋以来就是文人雅士的心头好。作者像品鉴古董般细读牡丹品种(如"九蕊真珠""倒晕檀心"),还提到宰相家花园用牡丹命名(魏紫、青州红),说明牡丹在宋代已是身份象征。

第二层:当下的风雅聚会
- 中间转入现实场景:谷雨时节(4月下旬),在朋友守护的将军旧别墅里,众人移步花下饮酒。次日收到赠花时,作者既欣喜("鹿胎莲萼今何愧"写花瓣如鹿胎般珍贵),又担心花朵被樵夫砍伐,这种矛盾心理很真实。

第三层:历史的深沉思考
- 结尾升华主题:牡丹从唐代才真正兴盛,就像人才需要时代机遇("珍卉难强时未至")。最后发出"万物遭逢无不然"的感叹,暗含怀才不遇的共鸣——牡丹曾被当作柴火烧(褒斜道典故),后来却成国色天香,如同人生际遇难料。

艺术特色:
- 全诗像纪录片镜头,从古籍特写切换到花园实景,再拉远到历史长河。
- 用牡丹的命运隐喻人才际遇,吃烧烤时突然想到"万物皆有时"的哲理既视感。
- "雨露虽同天地力"等句通俗如白话,却道出命运无常的深刻体验。

最打动人心的,是作者收到牡丹时那份"且喜且忧"的复杂心情:既为赠花情谊感动,又替花朵未来担心,这种细腻情感让千年后的我们依然能共情。

吴雯

(1644—1704)山西蒲州人,字天章,号莲洋。诗得王士祯揄扬,声名大噪。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未中。有《莲洋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