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楼三首 其三

危槛倚孤城,风襟俗虑醒。
天高鸿类𩾐,云散日如萍。
叠巘斜衔岫,回川曲抱汀。
骚愁千古地,椒醑吊遗灵。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自登高望远时的所见所感,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抒发了对历史和人生的深沉思考。

首联“危槛倚孤城,风襟俗虑醒”写诗人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凉风吹拂衣襟,让他从世俗的烦恼中清醒过来。这里“危槛”指高楼的栏杆,“孤城”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颔联“天高鸿类𩾐,云散日如萍”用生动的比喻写天空的辽阔:大雁飞得像箭一样快(“𩾐”是箭的意思),浮云散去后,太阳像浮萍一样飘在空中。这两句通过动态的画面,展现天地间的空旷寂寥。

颈联“叠巘斜衔岫,回川曲抱汀”转入对山水的工笔描绘:层叠的山峰斜含着远山,弯曲的河流环抱着沙洲。“斜衔”“曲抱”两个动词用得巧妙,让静止的山水有了灵动的姿态。

尾联“骚愁千古地,椒醑吊遗灵”点明主题:在这片自古充满忧愁的土地上(可能指屈原流放的湘楚之地),诗人用椒香美酒(椒醑)祭奠逝去的英灵。这里的“骚愁”既指屈原《离骚》的忧思,也暗含诗人自己的感慨。

全诗以登高所见为线索,由近及远,从实景到虚境,最后落脚于对历史人物的追怀。诗中“孤城”“鸿雁”“浮云”等意象都带着苍茫孤寂的色彩,而结尾的祭奠更让这份愁思穿越千年,显得厚重深远。诗人通过自然与历史的交融,表达了对人生际遇的感悟,读来既觉画面壮阔,又感余韵悠长。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