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夜得月

风搅桐声碎,蝼鸣鼓吹长。
半山蟾吐影,一水鉴浮光。
冷碧迎秋色,清飙借久凉。
不堪鸡唱晓,归枕报朝阳。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夏夜转秋的清凉时刻,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传递出宁静中的生机。

首联“风搅桐声碎,蝼鸣鼓吹长”用声音打开画面:风吹梧桐叶发出细碎声响,蟋蟀(蝼)的鸣叫像乐队般悠长。一“碎”一“长”形成对比,既写夜之静谧,又暗藏自然的活力。

颔联“半山蟾吐影,一水鉴浮光”转向视觉:月亮(蟾)从山后露出半边脸,月光洒在水面如镜子般泛着波光。“吐”字让月亮有了呼吸感,“鉴”字则突出水面的清澈,整个画面空灵透亮。

颈联“冷碧迎秋色,清飙借久凉”透露季节更替:深绿的草木(冷碧)已染上秋意,凉风(清飙)送来持久的清爽。“迎”字拟人化,仿佛自然在主动迎接秋天;“借”字巧妙,好像凉意是风特意借来的礼物。

尾联“不堪鸡唱晓,归枕报朝阳”笔锋一转:诗人正沉醉夜凉,却听到鸡鸣报晓,朝阳将至。“不堪”二字带出淡淡遗憾——良夜虽美,终将结束,但也暗示新一天的开始,余味悠长。

全诗像一组动态镜头:从听风听虫,到看山看水,再到感受凉意,最后晨光破晓。诗人抓住夏秋之交的微妙变化,用简练的语言让读者身临其境,体会到自然之趣与时光流逝的怅然。

袁说友

(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