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野菊在秋日山涧中孤独绽放又凋零的画面,通过野菊与蟋蟀的互动,传递出深沉的时光感悟。
前四句写野菊的孤芳自赏:它在秋涧边静静开放,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芬芳。没有人注意到岁末将至,只有暗处的蟋蟀为它悲鸣。这里用"空自知"和"惟有暗蛩悲"突出了野菊的寂寞。
中间四句形成生命循环:花开在水边,花落在岸边。当菊花凋谢时,蟋蟀也进入冬眠,但它们约定来年再见。这个"岁相期"的约定,让短暂的相遇有了温暖的延续。
最后四句转入诗人感慨:像屈原一样的文人总是多愁善感,在秋风中吟咏香草。但现实是,连一捧落花都难以采满,用什么来安慰清晨的饥饿呢?这里把菊花凋零与人生困顿联系起来,"朝饥"既指实际饥饿,也暗喻精神渴望。
全诗妙在将野菊、蟋蟀、诗人三者命运交织:菊花虽美却无人欣赏,蟋蟀的悲鸣是唯一的知音,而诗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种"物我合一"的写法,让普通的秋景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特别是"与汝岁相期"这句,把短暂相遇写成永恒约定,在萧瑟中透出温情。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