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前三日集汪寓昭愿学堂兼留别姚天寰顾九恒沈昭嗣陈广陵章岂绩冯文子严定隅及家德尹时余将入燕二首 其一

一棹江城又隔年,春云春树记尊前。
故乡乐事留高会,独客关心奈别筵。
兴罢艳歌重按拍,酒阑孤月正当天。
年来事事输人后,齿序惭居六子先(同会十人余齿在第四)。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立夏前三天,一群朋友在汪寓昭的愿学堂聚会,为即将远行的作者饯别。全诗充满对友情的珍视和离别的感伤。

首联"一棹江城又隔年"用划船离开江城的画面,暗示时光飞逝,转眼又是一年。"春云春树记尊前"则回忆往昔与友人共赏春景的美好时光。

颔联点明主题:故乡的欢乐聚会令人留恋,但自己作为独在异乡的游子,面对饯别宴席却充满无奈。这里"独客"二字凸显了作者的孤独感。

颈联生动描绘聚会场景:酒兴正浓时重新打起节拍唱起艳歌,酒宴将尽时只见孤月当空。这一热闹一孤寂的对比,暗示欢聚终将散场。

尾联是作者的自谦:说自己近年来事事不如人,但在座十人中年龄却排第四("齿序"指年龄顺序),为此感到惭愧。这种自嘲反而更显与友人的亲密无间。

全诗语言平实自然,通过春景、酒宴、音乐等意象,将朋友间真挚的情谊和离别的不舍娓娓道来。最后的自谦更是体现了文人聚会的风雅情趣。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